发布日期:2025-04-13 14:41 点击次数:64
1902年,大英帝国正值鼎盛时期,其殖民地遍布全球各个角落,影响力无处不在。
那一年,著名的探险家和地理学家尔福德·麦金德爵士在伦敦皇家地理学会做了一场演讲。他曾是牛津大学地理学院的首任院长。
他在演讲中明确表示:欧洲、亚洲和非洲这三块大陆连成一片,住着全球最多的人,创造了最大的财富,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区域。
在他后来的作品里,他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把这片关键区域叫做"世界岛"。而像英国、美洲、澳洲、南极这些地方,在"世界岛"面前只能算是外围的小配角,地位没那么重要。
麦金德之所以被后人铭记,主要因为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掌控东欧就能支配核心区域,掌握了核心区域就能统治欧亚大陆,而统治了欧亚大陆就等于掌控了整个世界。
那时候,美国海军将领马汉提出的“海权论”非常流行,而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作为“陆权论”的代表,成了海权论的最大对手。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全球地缘政治较量中,“世界岛”理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从莫斯科到华沙这片东欧区域,一直是战况最激烈、参战人数最多的核心战区。
二战落下帷幕后,东欧作为连接亚洲和欧洲的枢纽地带,实际上成了苏联的势力范围。美苏两国在全球战略上的较量,也随之将焦点转向了中东这片区域。
中东素有“全球枢纽”之称。站在埃及西奈半岛上,向北走能到达地中海、黑海和小亚细亚,往南则是广袤的非洲大地,向东便是盛产石油的阿拉伯半岛。这里不仅是连接亚洲和非洲的桥梁,与欧洲大陆也仅有一海之隔。
美国地缘政治专家斯派克曼在冷战期间调整了麦金德的观点,他认为:“掌握了中东,就等于掌控了欧亚大陆;而掌控了欧亚大陆,就相当于主宰了全球局势。”
在上个世纪的前五十年,一项重大发现让中东地区的重要性大幅提升。
1908年5月26日,英国的一支勘探队伍在伊朗和伊拉克边界区域钻出了中东地区的第一口油井。接下来的十多年间,各国勘探队和石油公司纷纷涌入,相继在伊拉克、科威特、巴林等国家找到了规模巨大的油田。
从那时起,中东就成了全球石油产量最大的"黑色黄金宝地",数不清的欧洲商人靠着这里的石油赚得盆满钵满。
这样的真相让远在大洋另一边的美国商人们既眼红又愤恨。
自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存在被“世界岛”孤立的风险。虽然美国在地理上占据优势:东边是大西洋,西边是太平洋,这些天然屏障有效阻挡了外来威胁,但同时也成为了阻碍美国深入参与全球事务的障碍。
美国的地理环境有点像咱们古代的四川盆地:北边有高耸的秦岭和剑门关把守,东面有三峡这道天然屏障,西边被邛崃山挡住,南边还有横断山脉横亘。这样的地形就像一道天然的防护墙,易守难攻,安全得很。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盘踞在四川一带的割据势力往往安于现状,缺乏向外扩张的雄心壮志,结果通常不到半个世纪就被外部势力所吞并。
研究历史的人常说:瞿塘峡虽然地势险要,但岑彭、刘光义、汤和都成功攻破过;剑门关尽管易守难攻,可钟会、尉迟迥、傅友德也都顺利拿下过。
如果美国无法在欧亚大陆的事务中发挥关键作用,甚至失去主导权,那么它在全球的影响力将会大大减弱。美国可能因此变得无足轻重,沦为一个不被重视的二流国家。
这种与生俱来的孤立感同样深刻影响了美国人的心理。1796年,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在结束任期时对同事们说了这样一番话:
美国应避免与外国结成长期盟友关系。作为一个地理位置相对孤立的国家,美国有条件实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种独特优势使得那些好战的国家既无法从美国捞到好处,也不敢轻易对美国采取敌对行动。
美国的外交策略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都深受华盛顿思想的影响,这种政策风格被大家通俗地称作“不掺和外面的事”。
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美国的外交策略始终保持着一种单一模式:专注于获取海外资源,同时刻意避免卷入欧洲和亚洲地区的政治纷争与军事冲突。
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后,情况发生了根本转变。他带领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把影响力扩展到欧洲和亚洲,从此美国开始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
在美国历任总统中,罗斯福无疑是最杰出的领袖之一,他的历史地位实至名归。
沙特在1927年就摆脱了英国的控制,获得了独立。不过,英国人还是牢牢掌控着当地石油资源的勘探和开采权。他们在茫茫沙漠里埋头苦干了将近20年,却连一滴石油的影子都没找到。
沙特人自己也很无奈:自家地盘虽然大,有215万平方公里,但放眼一看全是沙漠,老百姓穷得只能乞讨,跟那些靠石油发财的邻居们根本没法比。
1930年的沙特,到处都是分散的游牧部落。英国探险家拍下的照片里,贝都因人多半光着身子。这并非他们的习俗,实在是穷得买不起衣服。
国内大部分地区都是荒漠,别说种玉米了,就连树木的影子都看不到。
这种情况真是让人感到无奈:非洲虽然经济落后,可那里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湖泊和奔流的河水,人们可以靠打猎捕鱼为生,就算不种地,最起码还能抓些昆虫充饥。而沙特这边,放眼望去除了茫茫沙漠,什么自然资源都没有。
1933年,美国企业“加利福尼亚州标准石油公司”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们成立了一家名为“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的子公司,向沙特阿拉伯政府以及当时实际掌控沙特的英国当局提出申请,成功获得了为期66年的独家石油开采权。
英国人给出的条件简直让人难以相信:签合同时只付35000英镑,过一年半再给20000英镑,而且每年还得向沙特政府交5000英镑的租金。
合同一签,英国人就露出了不屑的表情,心里直嘀咕:这些美国佬真是异想天开,就等着在沙漠里喝西北风吧!
美国人也是真敢干:他们在沙漠里整整忙活了五年,硬是把一口井钻到了前所未有的1380米深,结果在1938年成功打出了沙特阿拉伯历史上的第一口油井。
美国人彻底疯狂了,连附近的居民也都跟着发狂:从这天起,沙特人民再也不用忍受饥饿之苦了!
短短几天,沙特的石油日产量就冲到了4000桶。到了1940年,这个数字翻到了每天2万桶,1946年更是飙升到15万桶每天。到了1984年,年产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5680万吨。
沙特发现了石油后,立马成了美国的亲密伙伴。1943年,美国总算在利雅得设立了像样的大使馆,要知道在此之前十几年里,美国连个外交代表都没往沙特派过。
1945年情人节那天,连绝大多数美国人都没听说过的沙特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竟然受邀成为了罗斯福总统的贵客。
临走时,罗斯福看到老国王走路不太方便,拄着拐杖行动迟缓,便爽快地把自己的轮椅赠给了国王。
两位残疾老人以坚韧的精神,为两国关系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石油利益牢牢将美国和沙特绑在了一起。尽管两国在语言、文化、习俗和制度上大不相同,但它们的亲密程度却远超普通兄弟国家。
在冷战年代的中东地区,美国很难找到几个真心实意、愿意与自己同进退的合作伙伴。
关键矛盾在于:以色列作为美国的坚定盟友,却与众多阿拉伯国家关系紧张。
巴勒斯坦、约旦、埃及这三个国家跟以色列关系特别紧张,矛盾很深。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埃及居然跟苏联走得很近,完全不顾美国之前帮它拿回苏伊士运河的情分,这种做法真是让人难以接受。
美国随后试图拉拢伊拉克和黎巴嫩,但这两国政府内部管理混乱,最终引发国内革命,结果与美国关系越来越疏远,合作告吹。
之后,美国转而支持伊朗的巴列维政权,但到了1979年,伊朗发生革命,巴列维政权被推翻。这场革命还导致美国驻伊朗大使馆的60多名人员被扣押,成为人质事件。这一连串的事件让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处境尴尬,最终未能连任。
沙特在冷战期间选择了独特的道路,与埃及和伊朗关系都不太融洽,这使它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最关键的合作伙伴,地位仅次于以色列。
1960年9月10日,伊拉克、伊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委内瑞拉这五个国家在巴格达举行会议,决定一起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如今,这个组织依然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机构之一。
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自从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以来,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今年,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曾一度超越苹果、微软、谷歌等科技大鳄,登顶全球市值最高企业的宝座。
上世纪90年代初,沙特卖给美国的石油,占了美国进口石油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美国每天要从沙特买200万桶油。这样一来,美国政府就成了沙特的大客户和重要经济伙伴。沙特也懂得投其所好,在很多国内外政策上,都紧跟美国的步伐。
美国的策略是,借助沙特这个关键角色,在中东地区扩大影响力,同时为在亚欧大陆的布局打下坚实基础。
沙特的地理位置相当特殊,它的国土辽阔,紧邻伊拉克、叙利亚和伊朗这些美国眼中的敏感国家,同时与美国的铁杆盟友以色列几乎就是邻居。从沙特西北角出发,只需跨过短短10公里的海峡,就能到达西奈半岛。
沙特境内建有多座美国军事设施,规模堪比小型城镇,包括空军和海军基地。这些基地里长期驻扎着超过5000名美国士兵。
1991年海湾战争时,美国海空军以沙特为基地,对伊拉克发动了著名的"沙漠风暴"行动。这场军事行动让世界为之震惊,美军仅用了40多天就彻底击败了曾经号称强大的伊拉克军队。
沙特原本想方设法讨好美国,但慢慢意识到美国就像个表里不一的负心汉,在事关沙特核心利益的国际事务中,不仅没有全力支持,反而经常唱反调。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毫无预兆地派出大量空军战机,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发动空袭。与此同时,他们调动了五个步兵师和装甲师,大举进攻埃及的西奈半岛。
1967年6月,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爆发了第三次大规模军事冲突。这场战争迅速升级,双方在短短六天内展开了激烈对抗,史称"六日战争"。战争的导火索是地区长期存在的领土争端和民族矛盾,最终导致中东局势进一步恶化,对整个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沙特和埃及、叙利亚、约旦这些国家不仅是邻居,还都是阿拉伯大家庭的一份子。不过,沙特一直眼红埃及在阿拉伯国家中的老大位置,所以总是站在一旁冷眼旁观。
这场冲突以埃及和叙利亚等国的联军惨败告终。埃及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惨重,最终被迫放弃了阿拉伯世界领导者的位置,由沙特阿拉伯接过了这一角色。
美国当时给以色列提供了大量军事和经济援助,这些行为非但没有让沙特感到不满,反而让沙特人在背后偷着乐。
然而仅仅过了6年,埃及和叙利亚因对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果耿耿于怀,突然对以色列发动袭击。毫无准备的以色列军队遭受重创,由此引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
为了战胜以色列,此前屡遭挫败的埃及和叙利亚这次使出了全力。身为军人的埃及总统萨达特在向全国民众发表讲话时,语气中透着坚定与一丝悲壮。
要是在西奈能抢回巴掌大的一块地,并且死守不放,那咱们在国际上的地位就完全不一样了。尤其是1967年吃了败仗后,大伙儿心里都憋着一口气,这回要是能成,就能把那份屈辱彻底洗刷干净。
战火燃起后,阿拉伯地区的多个国家,如科威特、伊拉克、利比亚、苏丹、突尼斯和摩洛哥,纷纷向埃及和叙利亚伸出援手,提供了资金支持和部分兵力。作为阿拉伯世界的领头羊,沙特阿拉伯同样没有置身事外,积极参与其中。
可战局并未如预期顺利:在美国的援助下,以军逐渐稳住阵脚并展开反攻,埃及等国的防御体系很快面临崩溃风险。
此刻,所有人的视线都聚焦在沙特身上:咱们已经被欺负成这样了,老大你是不是该出手帮帮咱们了?
沙特下了狠心,在10月17日召集了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和欧佩克中的阿拉伯成员国开会,决定从那个月起,每个月都砍掉5%的石油产量。
更令人震惊的是,美国飞机竟然直接降落在以色列机场,简单喷涂上以色列的标志后,就立刻起飞去轰炸阿拉伯国家的部队。
1973年10月20日,沙特率先对美国实施石油禁运,短短几天,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以下飙升到13美元以上。这一行动立即引发了西方国家的石油危机,并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这让高度依赖沙特石油的美国陷入了困境。幸运的是,当时美国有一位极具外交才能的人物基辛格。他在华盛顿和利雅得之间来回穿梭,经过多次努力,最终成功说服沙特增加石油产量。
但有两个前提需要满足:
首先,美国需要一步步把阿美公司的股份转交给沙特,直到沙特政府完全掌握阿美公司的管理权。
其次,美国需要承诺保护沙特的安全,确保以色列和伊朗等国家不会对其构成威胁。作为交换,沙特得允许美军在其境内设立基地,并且大量购买美国制造的武器装备。
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再次背弃了沙特。在国际事务中,美国始终把沙特视为可利用的棋子,而非真正的盟友。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举行了第1976次全体会议,审议由阿尔巴尼亚和阿尔及利亚共同提出的建议。
重新赋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所有合法权利,认可其政府代表作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正式代表,同时立即撤销蒋介石代表在联合国及其所有附属机构中非法占据的席位。
在这次联合国大会上,支持中国加入的国家数量与那些跟着美国反对中国加入,或者希望新中国和蒋介石政权同时在联合国占有一席之地的国家数量相比,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转变。
即便是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奥地利这些历史悠久的资本主义强国,也纷纷表态全力支持新中国重新获得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正当诉求。
沙特在联合国的官员贾米勒·巴鲁迪突然提出一个建议:让中国大陆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同时保留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他还要求大会将两个关于阿尔及利亚的提案延后到次日再投票决定。
然而,巴鲁迪并不清楚,就在10月16日那天,美国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已经启程飞往北京,准备与中国总理周恩来进行会晤。
接下来,巴鲁迪提出的推迟两阿提案投票的提议,经过表决,结果是53票支持、56票反对、19票选择弃权,最终这个提议没有获得通过。
经过数小时的讨论,巴鲁迪提出的两项议案都未能通过,最终仅获得两票支持。其中一票来自沙特阿拉伯,另一票并非美国投出,而是由非洲小国毛里求斯支持,这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通常不太引人注目。
漫长的讨论和投票过程一直进行到深夜11点20分,最终两项重要提案获得通过:一是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二是要求蒋介石的代表立即退出联合国。这两项决议都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支持。
巴鲁迪在国际社会闹了个大笑话,联合国官员们多年后提起这件事还津津乐道。他们认为,巴鲁迪无意中帮了新中国一个大忙,却让美国吃了大亏。
1972年2月21日,也就是短短四个月之后,美国总统尼克松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先后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进行了会晤,双方还共同发布了《中美上海联合公报》。这一系列外交动作让沙特等众多国家感到措手不及,纷纷懊恼不已。
美国总统亲自前往北京,向中国的新任领导人说明联合国大会上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应对?
沙特方面或许没料到,尽管他们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中国并未因此介怀。当沙特真正面临困境时,中国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给予了他们强有力的支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东局势紧张。伊朗对沙特油轮发动袭击,与此同时,以色列军队大举进攻黎巴嫩首都贝鲁特,那里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总部所在地。
伊朗公开威胁要袭击沙特的港口、输油管道和其他重要设施,这让沙特深感不安。为了应对潜在的危机,沙特向美国提出请求,希望购买48架当时最尖端的F-15战斗机,但这一请求被美国拒绝了。
沙特转而提出购买美国产的“长矛”弹道导弹,这种导弹能打120公里。说实话,这距离还没某些火箭炮远,可美国还是没答应。
美国大兵都驻守在你家门口了,你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当沙特陷入困境时,中国出乎意料地伸出援手,提供了能够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武器。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两国之间尚未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
沙特建国多年后,才慢慢领悟到国际关系中的一条真理: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对手。
1990年7月21日,中国和沙特阿拉伯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国家间的外交往来,表面上看起来花样繁多,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决定两国关系走向的,关键在于哪一方承载着对方的发展希望。